什么是預防性保護
文物和藝術品的劣化是一個漸進、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通過采用科學的方法減緩。預防性保護通過預防、減少、減輕各種因素對藏品保存帶來的影響,它需要整體分析和持續不斷的評估,涉及藏品如何儲藏、如何拿取、如何展示、如何維護等。
成功的預防性保護需要所有文化遺產工作人員的努力,它要求嚴密的規劃、團隊合作,以及必須的資金。引起大多數文物和藝術品損害的*常見的因素包括:光照、相對濕度、污染、人為因素、蟲害等。預防性的保存尋求減輕這些因素對藏品的影響。很多用于預防性存儲基于常識和良好的管理。但是,得到專家的意見也非常重要。適當的和持續的培訓,確保跟上*新的保存技術也非常重要。
造成藏品衰化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威脅 | 細節 | 危害 | 潛在的原因 | 預防的方法 |
人為因素 | 工作人員 參觀者 非法入侵者 | 破損、磨損、被盜 | 過多操作—開放性展示—無序存儲-標簽問題-操作失誤-清潔不妥 監管不足 | 防止參觀者觸摸展品,重新組織儲存空間,給藏品貼上清晰的標簽,只限于必須的操作,使用被認可的程序,升級物理和電子的安全系統,培訓和監督員工 |
相對濕度 | 不合適的相對濕度水平(太高或者太低) 相對濕度的快速波動 | 高的相對濕度引起霉菌滋生,導致腐蝕, 低的相對濕度引起材料的脆化, 相對濕度的波動引起爆裂、起皺、變形 | 天氣的變化 水災或者漏水 地板的用水清潔 滲入墻壁的濕氣 建筑的不良隔熱 不良的通風 不適當的熱源或者溫控系統 | 定時測量和記錄相對濕度, 重新組織藏品,使*敏感的材料放在*適合位置,改善空氣流通,提高隔熱能力,嘗試強制性的濕度控制(通過使用增濕器或者減濕器) |
溫度 | 不合適的溫度 溫度的快速波動 | 熱加快衰化過程的發生,溫度的波動引起爆裂、起皺和變形 |
天氣的變化 建筑物隔熱不良 不良的溫度控制 | 定時測量和記錄溫度 提高隔熱效果 在展示盒中加襯墊 控制溫度(通過空調或者使用溫濕度控制) |
光照 | 暴露于過度的光照下,尤其過高的光強度的光照, 短波光(紫外線) | 褪色,變色,變脆,粉碎 | 自然和人造光: 太多的窗戶,藏品安放位置不對,不恰當的人造光源, 缺少紫外線過濾或者遮光設施 | 測量光強度和紫外線(UV)水平,設定年度光照lux時間限制,在展示空間過濾減少紫外線,在儲存區隔絕所有的光照,減少展示的時間
|
蟲害 | 鳥類 鼠類 昆蟲 霉 細菌等 | 藏品被吃掉 藏品褪色、污損 | 建筑物的縫隙 潮濕(相對濕度過高) 新藏品或借出的藏品帶來的細菌等,清潔不妥善,昆蟲的誘惑物或者在展示中使用的食源(如植物或者陳列的小道具等) | 定時檢測(使用誘捕膠),檢查所有新的藏品,定期檢查易受感染的藏品,立刻隔離已經受到感染的藏品,檢查建筑墻體,保持儲存空間涼爽,避免在潮濕地區存儲藏品,定期徹底的清潔 |
污染 | 氣體和微粒污染,尤其是氧化物和硫化物氣體,污物和灰塵 | 使材料衰化 | 在馬路附近,缺少空氣過濾設備,不良的門窗裝備,不良的管理,不合適的清潔方法和清潔劑 |
鑒別空氣污染和粉塵污染的類型和來源,測定污染的危險,減少污染物的進入,或者使用通風機械,過濾、減少影響,儲存盒或者文物的包裹材料,使用凈化技術,但是不要過度使用化學用品 |
儲存和展示的材料 | 有害氣體,從用于保存和展示的材料,裱褙材料、裝框材料,儲存架、盒子和包裝材料中遷移到藝術品上的化學成分和顆粒 | 腐蝕藏品 變色 物理上的損害(例如,出現污損) | 使用不合適的材料,含酸性物質,尤其是:紙板、紙張、復合木材、油漆,膠水,塑料,毛布或者其他毛紡材料 | *理想的是只使用那些被認可和經過專門檢測的材料,避免使用有問題的材料,在使用一種未知的材料之前,要進行測試,通過密封、覆蓋或者凈化通風口來減輕可能的損害 |
災難 突發事件 | 水災 火災 | 水災會導致污損 ,墨水或者顏料溶化,霉菌滋長,膨脹,腐蝕、分解 火災導致藏品被燒掉,灼傷、導致化學反應 | 水災可能由水管爆裂、屋頂漏雨所造成,消防用水,颶風和疾風造成 火災可能由用電故障,人為縱火,意外,閃電等原因造成。 | 制定一個綜合的災難解決方案,包括所有位置的檢查清單,比如,承包人(在建設期間尤其需要特別的管理) 維護清單(內部和外部的維護)不允許抽煙,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檢查 |
溫度和相對濕度
溫度和相對濕度對考古文物帶來什么危險?
溫度和相對濕度是導致衰化的主要因素。相對濕度(RH)以百分比表示,表示空氣中所含的水汽的比率。低的相對濕度意味著干燥的環境,因為空氣可以吸收濕氣;高的相對濕度表示空氣是潮濕的或者是濕潤的,不能再吸收更多的額外的濕氣。溫度可以用溫度計測試,相對濕度使用濕度計來測量,溫濕度計可以同時測量溫度和濕度。
盡管溫度和相對濕度都會影響藏品,但是對于大多數藏品而言,相對濕度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高的相對濕度,可以引起金屬藏品的腐蝕,有機材料的膨脹、霉菌的滋長和蟲害的滋生。低的相對濕度引起藏品收縮,變脆。而高溫則加速了化學反應的速度并且給有害物的滋長的提供了環境。通常來說,高溫濕度水平加速材料的化學反應,尤其當這些材料的成分本身就不穩定的情況更容易發生腐蝕和惡化。
太高或者太低的相對濕度、或者快速波動的相對濕度都會給藏品帶來極大的風險,由于有機材料容易吸收和釋放水分,這種類型的材料會隨著相對濕度的波動而膨脹或收縮,由此產生的壓力導致藏品出現裂紋或者開裂。因此,避免相對濕度的快速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在24小時之內相對濕度的變化不能超過+/-5%,同時相對濕度保持在安全的范圍,如,有機材料和合成材料為40-65%,金屬藏品為50%以下,而鐵質的考古文物需要低于20%。
相比溫度的控制,相對濕度的控制更加重要,但是,由于人體對溫度的變化比對濕度敏感,因此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公共建筑內部的溫度問題。對于藏品的保護而言,15-25攝氏度(59-77華氏度)對于大多數藏品來說是可接受的,如果可能,儲存室中應該保持更低的溫度來節省能源和減緩衰減的速度。
溫度或相對濕度引起的衰化問題及原因
材料 | 指示 | 可能的原因 |
金屬 | 腐蝕,光滑表面失去光澤 | 相對濕度太高(拋光的金屬,如黃銅或青銅,在低于15%的相對濕度中不會失去光澤) |
玻璃(不穩定) | 導致表面的潮濕,細裂紋,變得不透明 | 相對濕度不合適或者波動太大 |
玻璃(穩定)、 陶瓷、瓦片、未燒制的陶器、石頭等
| 片狀脫落 出現粉末裝脫落、風化(鹽析出)
| 相對濕度過大或者波動過大 |
裂化或者脫粒(室外環境) | 溫度過低(結冰和解凍過程造成的損害) | |
化石、礦石 | 黃鐵礦的腐蝕(硫化物的氧化) 鹽風化 | 相對濕度過高(加速衰化) |
裂化、亞化石的骨類、頁巖附近的標本 | 相對濕度太低 | |
自然博物館 | 霉菌 標本的變形 | 相對濕度過高 |
昆蟲的滋生 | 相對濕度的波動過大 | |
木頭,紡織品,骨頭,象牙,皮革,紙張 | 出現霉菌 | 相對濕度過高 |
裂紋、變形、扭曲 | 相對濕度波動過大 | |
出現裂紋、變形、片狀脫落、 變脆、收縮、粘合劑的干裂失效 | 相對濕度過低 | |
塑料 | 變形 | 不合適的相對濕度及波動太大 |
出現靜電,過度積塵 | 相對濕度太低 |
博物館藏品對相對濕度的特殊要求
材料 | *適宜的相對濕度(除非有專門的說明,一般為50%) | 可以接受的相對濕度范圍(除非有專門的說明,一般為40%-65%) | 敏感性(表明要進行更加嚴格的控制,相對濕度的變化,每小時的變化不超過+—3%,24小時內不超過+/-5%) | |
出土金屬(有色金屬) | 35%(還可以更低) | 15-55% 15-55% | ||
出土的金屬(鐵) | 15%(還可以更低) | 0-40% | ||
錢幣和紀念章 | 15% | 15-40% | 視乎腐蝕的產物,氧化物和銅綠的形成,以及他們的穩定性 | |
陶瓷,瓷磚石頭 | 20% | 20-60% | 視乎植入的鹽分的活性 | |
地質化石(普通) | 45-55% | |||
地質化石、硫化鐵礦和白鐵礦(以及包括這些礦物質的化石) | 30% | 30-50% | 一定不能超過50% | |
亞化石骨類、牙齒,包含頁巖或者粘土的化石 | 不要小于40%相對濕度 | |||
紙質 | 45% | 40-55% | 有些權威人士推介更低的濕度 | |
攝影作品 黑白正片 黑白負片 玻璃底片 彩色正片 彩色負片 |
40% 35% 30% 40% 25% |
30-50% 30-40% 20-50% 30-50% 25-30% | ||
服裝、紡織品 | 30-50% | 絲、毛比棉、麻對濕度更加敏感 | ||
玻璃(雕花) | 需要嚴格的控制相對濕度,防止進一步的衰化 | |||
家具(榫卯) | 榫卯家具需要特別穩定的環境,對環境的敏感度視乎木材的種類、粘合劑的使用,表面處理,涂料等 | |||
漆器 | 50-60% |
日本的權威專家推薦更高的相對濕度,70% | ||
象牙,骨類(雕刻) | 50-60% | 雕刻類的物品,比解剖組織類需要更多的控制(但是比亞化石材料需要的限制要少一些) | ||
皮,革,粘合物 | 45-60% | 根據制革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別 | ||
布面油畫 | 40-55% | 用吸濕性強的粘合劑比那些用蠟或者是合成材料作為里襯的油畫更加不穩定,NB的一些材料建議溫度的變化(甚至是短時間的輕微 溫度變化)比相對濕度的變化帶來更大的風險,因為高溫會帶來顏料的熱膨脹 | ||
畫在木板上的繪畫作品 | 45-60% | 視乎木材的類型,顆粒和厚度,視乎平面和結合部分的方法。有一些需要小范圍的相對濕度水平來盡量減少變形 | ||
木質 著色并且涂漆的 | 45-60% | 包括樂器、模型等
| ||
塑料 | 40% | 30-50% | 塑料對濕度有反應,但是如果是比較薄的塑料或者暴露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低的相對濕度會引起靜電反應,加速灰塵的積聚 | |
羊皮紙 牛皮紙 | 50-60% | 具有很大的吸濕性,需要嚴格控制相對濕度 | ||
金屬制品(歷史文物) | 35% | 15-55% | 視乎金屬的保存狀況,和氧化的形成 |
怎樣監測溫度和相對濕度?
對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控制是預防性保存的關鍵。僅憑監測不能防止損害,但是通過監測可以隨時知道儲存空間的情況,因此監測是防止損害的**步。從環境監測中得到的數據通常是重要的輔助性信息,也是改善儲存空間的根據。為了達到*高的效率,監測方案應該仔細安排,應該持續經過一輪季節的變化,需要記錄在儲藏室和展示空間中的季節性和日常的溫濕度波動。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監測儀有不同類型可供選擇。
直接讀取的溫度計和濕度計
是*簡單實惠的環境監測儀器,但是這些產品不會記錄所有的數據,需要專人定時檢查并記錄讀數。*好能夠設定一個有規律的時間表,記錄包括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的讀數,并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直接讀取的溫度計和濕度計可以分為幾類。
濕度指示卡是一張很小的卡片,上面注入了化學制劑,可以從藍色(干)變為淡紫色或者粉紅色,根據當地的濕度的不同。這是*簡單的濕度計,而且是*便宜的(大概21美元一包,里面包括100張濕度測試卡)。這類產品的使用壽命很長,但是不能提供更**的數據。
干濕球濕度計
干濕球濕度計測量周圍的(干球)溫度和蒸發的水蒸氣的溫度(濕球),這兩種溫度進行比較從而產生了相對濕度的讀數。有兩種版本可供選擇,一種是數碼化的,另外一種是手搖式的。數字式的濕度計用一節小電池提供電扇動力,使空氣氣流通過濕球。手搖式的濕度計要求幾分鐘的手工操作,達到所需要的氣流,達到濕球可以測量溫度的氣流量。這種濕度計需正確維護,如果燈芯被污染了,或者電池電量不足,會引起通過濕球的氣流不夠而產生錯誤的數據。
數字化的溫度計和濕度計是很方便的工具,帶有數字感應器,能夠馬上讀取溫度或相對濕度,或者兩者同時讀取。有一些產品有內置的記憶功能,可以記錄溫度和濕度的*低和*高的讀數。這些數字化的溫濕度計比較小巧,準確而且相對比較便宜。有一些需要時間等穩定之后才能讀取。
溫濕度計記錄儀
這些產品結合機械的或者是電子的感應器使用,可以控制兩臂,每個臂頂部有一支筆用于記錄溫度和相對濕度。從而提供被檢測空間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記錄。
一些產品提供遠程導線,方便檢測密閉的儲存室,或者不容易到達的儲存空間。其他的有過高或過低溫濕度的警報。通常來說,電子感應器比機械感應器好,電池作為動力比用發條驅動的要好。
除了購買溫濕度計,也必須購買表格,替換的筆和電池作為備用品。與其他的環境檢測產品一樣,溫濕度計同樣需要每隔幾個月要進行校準,保持準確的讀數。根據環境的需要,圖表需要以天、周、月為基礎進行更換。這些圖表提供了持續的溫度和濕度條件的記錄,而不需要員工每天多次進入實地收集儀表的讀數。圖表同樣提供了溫濕度波動的信息,這些可能與天氣或者是建筑系統相關。
數據自動測定(記錄裝置)
小型的數據自動記錄裝置可以放在展示空間或者儲存庫中。它們可以記錄環境數據,可以在計算機上下載應用軟件程序進行分析,從而制作出簡單易讀的圖表。相比溫濕計而言,數據自動記錄通常更加準確,需要的調節也比較少。
硬連線系統
硬連線系統用于一般環境的檢測,提供實時的數據,可以即時發現問題。一個傳輸器,包括傳感器和電子元件,傳送信號到1公里之外,測量溫度和相對濕度。中心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類、存儲,并在溫度或者濕度的波動超過或者超出設定參數的時候,發出警報。
無線電遙測系統
無線電遙測系統提供傳感器傳出來的數據,傳感器記錄環境數據,按照設定的時間間隔輸送數據。這些數據由低功率的無線電波傳送,接收器獲取這些數據。接收器連接著一個控制器,可以在電腦上進行解析并永久收藏。得到這些信息而不需要接觸文物或者進入儲存庫,這是比數據自動測定更好的地方。傳感器的安放不限于特定的場所,像在硬鏈接系統中一樣,但是在展覽或者儲存空間改變的時候也可以進行位置的調整。安裝無線電遙測系統是非常昂貴的,購買和維修的成本都很高。初始的無線電頻率也會受安保部門或者維修部門的無線電干擾。
結論
選擇用于監控相對濕度和溫度的設備*終取決于機構的預算,要求和需要檢測的空間的局限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在一個地方使用兩種檢測設備,例如一個干濕球溫濕度計來校準自動測定上得到數據。
如何防止文物受到光照的損害?
光照會對文物造成嚴重的,不可挽回的損害。光照是造成褪色和化學損壞的原因。光照水平可以用尺燭光(footcandles)或勒克斯(lux)這樣的單位來表示,尺燭光相當于一根蠟燭在一英尺遠的地方照過來的強度,或者是光照量相當于每平方英尺1流明的照度。勒克斯是是照度的國際單位,相當于每平方米1流明的照度。一個尺燭光相當于大約10流明。
光照對藏品的傷害與光照的強度和光照的時間成正比。500流明的光照引起的傷害與在每年光照為50流明下暴露10年的傷害在理論上一樣的。因此,短時間暴露在高照度水平下(例如,2500流明的照相機閃光燈或者是實驗室的光照,或者是200流明的短時間展覽),假如這樣的高曝光,有一個長時間的低照度或全黑環境中保存作為補償的話,不一定會引起藏品總體保存上不能接受的損害。
在博物館的展示中通常要減少光照,合適的展示光照加上計時器,或者限制對一件藏品的在一年中的總體曝光時間,是必須的。對光照特別敏感的藏品,設立年度的流明-小時的曝光限定是有用的。流明小時是曝光量的測量單位。(流明X時間)
藏品在展示中的建議光照
材料 | 建議的*大可見光水平(每平方米的流明數lumen,或者勒克斯lux) | 建議的年曝光量(勒克斯小時)(光照X時間) |
浸水的有機物 | 全黑的環境 | 不適用 |
考古古物,紡織物,檔案材料如水彩畫,版畫,素描,紙質物品,攝影作品(彩色),幻燈片 | 50 lux
| 96,000勒克斯小時 |
塑料(尤其是人造樹膠,硬橡膠,聚乙烯) | 100 - 200 lux
| 192,000 - 384,000 |
未染色的皮革,木材,牛羊角,骨器,象牙,照片(黑白) | 200 lux | 384,000 |
無機物(如金屬,石頭,玻璃、陶瓷等) |
300勒克斯(這些材料在更高的流明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過度的傷害,但是這個照度可以減少參觀者眼睛的不適,減少參觀較暗的地方的藏品的參觀者眼睛的不適。同樣的原因,在博物館的公共空間中推薦的*大照度為400勒克斯。 | 576,000+ |
*簡單的防止光照對藏品的傷害的辦法是減少進入儲存和陳列空間的光照。太陽光含有大量的紫外線,比大多數的人造光源的損害更大。因此,*好使用遮光布或百葉窗等來過濾自然光:這樣做同時可以減少太陽光帶來的熱能。中密度濾光膜可以減少通過窗戶進入建筑的光照的總量,但是人們仍然可以通過窗戶透視外面。廣泛應用于公共汽車和火車的這種薄膜可以提供窗戶遮光的有效選擇,或者也可以掛上窗簾。當不需要的時候關閉室內的燈光,要把藏品放在文件夾或者盒子里,這樣也有利于減少長期暴光帶來的傷害。
大多數的光源都會發出紫外光。這種光是人的肉眼不可見的,是在光譜的紫色末端部分,對大多數的博物館藏品都是有害的。因為紫外線不是我們觀看事物所必須的,而且也很容易通過使用紫外線過濾器來減少或者去除)。測光表可以用于測量紫外線在光源中的比例,使用的單位是每流明中的微瓦數(mW/lumen)。*大的可接受的讀數是75 mW/lumen,經過過濾可以使之降低到10 mW/lumen以下。定期檢查UV過濾器的功效是必須的(尤其是窗戶的覆蓋和貼膜),因為這些產品的功效會隨著使用時間而降低。研究表明,各種過濾管可以保持對紫外線的吸收功能大約10年左右,紫外線過濾的窗戶貼膜的使用壽命也是10年左右。
從光源帶來的熱輻射也是非常重要的,熒光燈盡管發出的熱量較小,但是需要加上護套減少相對較高的紫外線。光纖照明通常是發出熱量*少的光源,因此也是*適合于室內和封閉的環境的光源。
如何檢測光照
很多材料尤其是有機物,對光是很敏感的。這些材料如果過多地暴露在光照之下,會引起褪色和結構的損傷。為了保護藏品免遭光照的損害,結合檢測和控制光照的水平和曝光的持續時間,是防止光損害的*好方法。把藏品放在全黑的環境中是不現實的。為了藏品得到*好的保護,應該意識到藏品將會暴露在怎樣的光照環境下。使用可見光和紫外光的測量表來測量照明度,
可以使用合適的,*劃算的預防性技術,定期檢測。確保光照水平不會超過推薦的水平。藏品在展覽的過程應該保持記錄,記錄光照環境,以及每件藏品一年中的光照量(強度X曝光時間)。
監測光損害
褪色和變色是光照造成的*常見損害。有兩種工具可以用來幫助測定在某個地點光的強度所引起的褪色和變色的程度。
紙質材料、紡織品類材料等,可以檢測材料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同樣的時間里所造成的損害。加拿大保存學會建立了光損害的計算尺,來評估在某種光強度下曝光時間中造成的損害結果。光照損害計算尺是可以滑動的塑料計算尺,可以排列光照的類型,光照水平、曝光時間、以及藍羊毛布的在這種條件下的褪色程度的預測。例如,假定一件藝術品放在150勒克斯的光照中達100年,它的褪色程度和這件藝術品在5000勒克斯中3年的褪色程度是一樣的。這種計算尺同樣可以對比經過紫外線過濾的光照和未經紫外線過濾的光照所造成的損害。
可見光和紫外光表
可見光的測量用勒克斯或者尺燭光為單位,紫外光的測量則用每個流明中的微瓦含量。測光表測量所有照射到物體上的光,專門的紫外光表則用于測量光照中的紫外線成分,紫外線是*活躍的,對藏品傷害*大。如果紫外線的水平超過75微瓦/流明,就需要對光照進行過濾。
勒克斯或者是尺燭測光表,*好選用能夠讀出小于5尺燭光或50勒克斯的測光表。
*基本的測光表只是測量可見光的,或者用尺燭光為單位,或者是用勒克斯為單位,或者兩者都有。他們通常有數字式顯示式,便攜式,用電池的等類型的產品,測量的范圍從0-2000尺燭光。有一些有遙感器。
大多數的紫外線測光表同樣可以測量可見光,有一些甚至還可以測量熱輻射,透過窗戶的陽光中的熱量燈光發出的熱量,而且可以自動記錄數據。熱輻射測量表也可以測量熱反射膜的性能,基本款的測光表都有數字式的顯示并且使用電池。紫外光測光表可以測量紫外光的總量,和可見光中紫外線的含量。
用照相機測量光照水平
可以使用35厘米的單反照相機來估測光照的水平。它不像使用測光表那么準確,但是也能提供與使用測光表相比3尺燭光誤差之內的數據。這種方法要求使用35厘米的單反鏡頭的相機和內置的測光表,以及一張12" X 16"的白色卡紙。
步驟:
1、把膠片速度讀數調在800感光度,快門速度設置在1/60秒。
2、拿著白色卡紙遮住藏品的前面,與藏品角度相同。
3、把相機放置好,使取景框正對白色卡紙
4、調整光圈,直到相機的測光表顯示為正確的曝光
以下的數據顯示了光圈值的讀數和光照的勒克斯或尺燭光之間的關系
F4表示50勒克斯或者4.6尺燭光
F5表示100勒克斯或者9.3尺燭光
F8表示200勒克斯或者18.6尺燭光
F11表示400勒克斯或者37.2尺燭光
F16表示800勒克斯或者74.3尺燭光
蟲害對藏品帶來的損害
考古材料,尤其是有機物材料,如皮質、木質、自然纖維織物、紙質等非常容易受到一些生物如脊椎類動物、昆蟲,甚至微生物如霉菌的損害。物理上的損害(被挖被抓被咬)和化學的損害(害蟲的唾液、消化液、糞便等的污染)會導致從弱化到污損*后變為粉末等各種程度的損害。這種損害通常是不可挽回的嚴重損害。而且損害發展得非常快。防止害蟲接觸到文物是保護文物*有效的方法。
怎樣保護藏品免遭蟲害?
預防性保護的各個方面是相互支持的,在害蟲的防止上尤其如此。建立和跟進蟲害的綜合管理(IPM)系統是防止蟲害出現的重要一步。蟲害綜合管理系統的目的是保護博物館及其藏品免遭蟲害,與此同時,減少使用殺蟲劑,因為殺蟲劑對藏品、工作人員和參觀者都是有害的。傳統的控制蟲害的方法通常包括化學的和/或熏劑,這些會使材料污損,使材料發生化學改變,對接觸藏品或者在附近辦公的員工帶來短期或者長期的健康威脅。
如果建筑的外部得到維護,蟲害進入建筑的機會將會減少。檢查建筑的外墻是否有老鼠能進入的地方,在必要的時候進行維修。外部的門窗應該嚴實,可以安全地關牢。所有的通風口和通道應該用電鍍的金屬絲網防止動物進入。鳥巢應該除去,外面的鳥糞也要盡量減少,因為鳥糞容易吸引皮蠹的幼蟲。同時要確保建筑周圍沒有積水。
在建筑內部,一下的步驟可以減少蟲害的肆虐:一個清潔的環境以及對環境的嚴密檢測可以減少蟲害在儲存區域安家的機會。食物和飲料應該限定在遠離藏品的指定的區域,建筑物內的垃圾應該每天清理。定期掃除地板上的灰塵,擦拭照明設施(尤其是熒光燈),因為這些地方容易積聚昆蟲的尸體,同時也要清理掉所有的食物源。儲存區應該保持干爽,清潔、整齊。進一步的防范措施就植物和鮮花在建筑物內部需要限制或者完全避免,以此來防止昆蟲隨之進入。
為了減少霉菌的滋長,環境應該保持干爽,相對濕度應該控制在45-60%之間,同時,相對濕度應盡量保持穩定,減少波動。保持良好的通風,減少濕氣的形成。儲存區保持干凈無塵,因為灰塵中包含霉菌的孢子。天花、水槽、窗戶和管道的漏洞要及時修補并保持干爽。
如果任何一件藏品或儲存區的任何一個區域變得潮濕,應盡快除濕和清潔。藏品不能放在地上或者直接靠著外墻,因為這樣的墻通常會有較高的相對濕度。
昆蟲和真菌的感染通常表明環境出現了問題,例如相對濕度太高,建筑結構中有縫隙,管理不良等問題。為了保護的藏品,應該要了解清楚哪一種類型的害蟲會帶來損害,以及怎樣識別感染的信號。使用膠水或者粘性膠帶是測定現存狀況并識別蟲害的好辦法。這種檢測用品可以由本地的蟲害控制技術員提供,也可以在五金店購買,通常是條狀的,也可以折成盒子。
這些膠帶應該放在昆蟲經常出沒的地方,成蟲經常會遷徙產卵(通常在4月到7月之間)。放置膠帶*好的地方是沿著壁板,在儲存和展示的家具下面,在接近地面排水管的窗臺上,以及儲存柜中。在建筑物內的非儲存區域內監控,確保蟲害不會進入這些區域再蔓延到儲存區。這些地區通常包括設備室、閣樓,電線或水管通過的槽隙,廚房,材料庫、或者是建筑物四周,積聚了植物的碎片,動物的窩,或者是霉菌和苔蘚容易滋生的地方。
繪制建筑平面圖,在圖上標明放置了膠帶的地方,以免遺忘,廣泛放置檢測膠帶并定期檢查,必要的時候替換。在檢測期間記錄在哪一張檢測膠帶上發現了什么樣的昆蟲。不同的組織,例如加拿大保存學會和英國文化遺產機構,發布博物館內*常見的蟲害種類,幫助鑒別這些昆蟲。博物館常見的昆蟲包括書虱、蠹蟲、竊蠹、粉蠹、地毯圓皮蠹、衣蛾、木蟻等。
如何治理蟲害
要避免使用商業用的殺蟲劑,化學的處理要盡量避免,因為不存在能夠消滅所有的蟲害問題的通用的殺蟲劑。對于脊椎類的蟲害,黏膠是*好的解決辦法,老鼠夾或者誘捕籠子應該沿著墻角和內部的儲存柜放置。在建筑平面圖上標示放置的地方。這些籠子要每天檢查。不要使用毒藥,因為動物會在人發現不了的地方死亡,為其他的蟲害增加了食物源。如果建筑物外面經常出現鳥巢,應采取措施干預。舉例來說,金屬絲網、45度角放置的金屬片,或者在鳥類可能做窩的地方放置帶尖角的金屬絲等。鳥糞也應該及時清理,因為會吸引昆蟲。
發現昆蟲出沒之后的**步要確定是什么昆蟲,及滋生的嚴重程度。已經大量滋生昆蟲的單一件藏品或多件藏品,應該用聚乙烯膜或者聚乙烯袋與其他的文物進行隔離,并進行冷藏(低于-20° C 或 -4°F)至少48小時。在被感染的藏品被移開之后,要在原地進行真空吸塵,移除幼蟲或殘留的昆蟲。另外,發生過蟲害的儲存區也應該進行吸塵和清潔。使用過的真空吸塵袋事后要馬上到外面的垃圾點處理。對于蛾子或者其他會飛的昆蟲,可以在夜里放置低瓦數的燈,在旁邊放上捕蟲膠,來誘捕趨光的昆蟲。化學的處理方法只有在所有其他方法都失敗之后,或者是蟲害的范圍非常大的時候才能采用。霉菌的處理應該要格外小心,被真菌感染的文物應該小心封存在聚酯薄膜或者聚酯袋之中,并且使用單獨的房間進行隔離(如果藏品比較潮濕的話,可以使用冰箱)。直到可以在保存室中進行處理為止。在處理被霉菌感染的藏品的時候要小心,因為真菌的孢子會散發到空氣中,擴大污染的范圍。如果藏品是干燥的,應該用真空吸塵器完全清除真菌孢子,使用過的真空吸塵袋要到外面的垃圾堆中處理。在文物隔離和清潔之后,檢查感染區域的環境條件,確保合適的相對濕度和溫度,減少霉菌滋生的可能性。
污染對藏品的損害
污染物質可以分為兩類,氣體和微粒,這種劃分是基于大小,這兩種污染有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污染源,包括從其他藏品上發出的污染。這兩類污染對收藏品帶來傷害,造成物理和化學上的改變。
污染源
有害的污染可以在儲存和展示的每一個環節中。了解污染源并把對藏品的傷害可能性減到*低是必須的。空間狹小,加上空氣流通不良,如在一個封閉的展示空間中,有害污染的水平會急劇上升。在這樣的環境中,重大的損害就會發生。
空氣污染來自博物館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污染源,通常產生強烈的氧化劑,導致藏品發生化學反應,如乙酸和蟻酸,加快金屬藏品的腐蝕,尤其是含鉛的文物的腐蝕。膠帶會散發有害的氣體、用于粘合木材的甲基樹脂也會散發蟻酸。含硫的材料,如木質、皮質、皮革制品、橡膠、以及特定類型的粘合劑會使銀質失去光澤,對銅制品造成腐蝕,損傷攝影正片和負片,紙張、皮具和某些類型的石頭。其他的氣體污染源還包括,
油基油漆、清潔劑、展示材料,儲存材料、建筑材料,硝酸纖維素薄膜、燃燒石油、工業廢氣排放、海洋空氣中的氯化物等。
灰塵和污垢是顆粒污染*常見的,會對藏品的外觀造成磨損和損傷,通常通過物理接觸。灰塵通常包含植物的碎片,人類的皮膚、脫落的指甲和頭發,這些都是蟲害的食物來源。灰塵會吸收周圍空氣中的潮氣,并附著在藏品的表面,從而變為霉菌或者其他真菌滋生的溫床。微粒會集中或者殘留在藏品的表面,時間長了而成為藏品表面的一部分。隨著相對濕度和溫度的變化表面空隙的膨脹和收縮,灰塵就粘在藏品的表面。含纖維的材料,包括地毯和布料,以及爐子、壁爐、廚房散發的煙都是灰塵的來源。
如何防止污染的傷害
防止污染的傷害與其他的預防性措施一樣;保持清潔無塵的環境,檢測儲存的環境,改善藏品空間的凈化系統。在藏品區不允許抽煙和飲食。建筑環境應該有新鮮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定期更換空調過濾器等。
門窗要密閉,箱子、墻壁、門窗的裂縫要及時修補,減少進入藏品區的污染。真空吸塵器應該備有高效的微粒過濾器,防止灰塵擴散。
為了防止藏品自身的污染也需要采取具體的方法。接觸金屬藏品,一定要使用手套防止污染,因為污垢、油漬,會通過手指帶到藏品的表面。用于儲存和展示藏品的材料應該采用化學性能穩定,不會發出有害氣體的材料。用于建筑和裱褙的材料不能發出有害氣體。會產生污染的材料如木質柜子和架子,洗滌劑和一些毛毯不應該在藏品區或者建筑空間內使用。檔案或者文物不應該放在離復印機較近的地方,因為復印機在使用中會產生靜電和灰塵。混凝土地板應該粉刷或者遮蓋,防止揚起的土屑沉積在藏品上。
盡可能保持密閉防止灰塵和空氣污染接觸到藏品。符合美國國家標準(ANSI)的儲存盒和文件夾可以為永久性的檔案和文物提供一個穩定的微環境。
如何隔離污染
完全清楚污染是不現實的,而且有時候藏品本身就是污染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使用物理屏障,如薄膜,包裹材料和凈化物質達到短期的保護。凈化材料通常用于展示和儲存的空間。這些材料可以吸收不同的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污染,并且防止這些有害氣體對藏品帶來傷害。如使用活性炭在吸收有機化學物質方面是有效的。有一些化學物質是碳無法吸收的,因此它們會躲過過濾系統。一旦活性炭的所有接合處都填滿了,活性碳過濾器就失效了,需要進行更換。
如何檢測污染
盡管可以利用直接讀出空氣中的微粒的計算器,但是這些設備非常昂貴。*好還是使用可見的檢查,主動的取樣和被動的監控,使用金屬片進行實驗,材料的測試等。主動取樣技術是收集污染的樣本,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然后在實驗室中進行分析。典型的做法是:一定容量的空氣吸進并通過一個空氣收集器,如過濾器或者化學溶劑,經過特定的時間之后,再抽取出來進行分析。被動的檢測,或者是被動的取樣設備(PSD),通常能夠測試污染的種類,要求每種空氣污染需要一個檢測器。也就是說,需要一個有機的水蒸氣的監控器,或者甲醛的監控器,PSD可以是一個小管子,或者是一個標記,這個標記敞開放在取樣的現場。取樣的時間可以從幾個小時到幾天的時間。通常,取樣的時間越長,檢測極限越低。檢測的樣本可以寄到實驗室進行分析。檢測極限通常取決于取樣的媒介,存在的化合物,分析的技術和取樣的時間等。PSD的優勢是它們的體積很小,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如抽屜或者展示盒中使用。
使用金屬片是進行腐蝕性氣體的尤其是對金屬造成腐蝕的氣體檢測。監視測試片放在藏品將要放置的環境中。金屬條材料通常和需要保存的藏品的材料相同,例如,如果銀質的金屬條放在一個新展示空間中很快失去光澤,說明這個空間不適宜與儲存銀質的藏品,評估這種測試應該和其他的方法一起使用,因為這種測試不是很復雜。但是如果用于測試的金屬條和測試的藏品的合金成分不同,會產生錯誤的實驗結果。試樣的方法的升級程序是:加快腐蝕的速度,在不同的金屬試樣上面通過提高相對濕度和溫度來獲取實驗結果。
材料的樣本要求取出小的樣品材料并接受不同的實驗的測試,通常也包括對污染物的測試。PH紙試和測試筆可以用于檢測材料的酸性程度。其他的測試還包括:對于含硫材料的堿性溶液測試,對于含氯化物的塑料的貝爾斯坦試驗(Beilstein Test),對含有木質素的紙制品的間苯三酚鹽酸測試,對含有甲醛和乙醛的材料的鉻變酸測試,以及對含有揮發酸的碘化物-碘酸鹽測試等。
如何兼顧保存和藏品的使用
作為一個原則,一件藏品被接觸得越少越好。甚至藏品在展覽中有較高的風險,因為比儲存的條件下可能暴露在光照或者其他的環境危害之中。雖然如此,對于考古文物來說幾乎沒有理由不給人們研究,分析,為研究者和公眾所接觸。下面的一些提示可以*大限度地減少因為對藝術品的操作處理和公開的展覽而帶來的危害。
操作:為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對考古材料進行操作的時候,動作盡量輕緩。從儲存架上把儲存盒轉移到桌子上的時候,確保輕放,因為盒子的震動會給里面的藏品帶來危害,尤其是玻璃和腐蝕的金屬有可能是放在一個袋子里,會發生碰撞,從盒子中取出這些袋子時也要很小心。
用一些襯料如聚乙烯泡沫遮蓋作品的表面。這樣可以防止藏品放在其他堅硬的桌子上時帶來的震動,把藏品從袋子中取出來的時候,一次只拿一兩個,而不要倒出來多件藏品。這樣可以防止對放在袋子里藏品的摩擦和損害,如玻璃,鐵質,易碎的陶瓷等。
拿取藏品的時候一定要戴上手套,尤其是金屬類的藏品,因為一旦沾染上皮膚帶來的油污之后將會腐蝕。手套的選擇視乎你要操作的藏品。丁腈手套(Nitrile gloves)或者橡膠手套通常是好的選擇,因為棉質手套中的纖維有時候會掛住并且損害藏品。
如果可能,盡量在檢查藏品的時候不用拿取。取而代之的是,把他們放在加金屬支撐邊的聚乙烯泡沫紙或者棉紙內襯的無酸盒子里,掀起盒子蓋就可以近距離地查看藏品,而不用直接觸及到藝術品。這是在對公眾展示藝術品的時候,保護藝術品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公開的展示: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展示藝術品,范圍從永久性陳列到即興的在手掌上展開藝術品。盡管每一種情況都不一樣,作為原則要牢記于心的是,接觸藏品帶來的影響和藏品所處的環境。如果藏品已經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樣要考慮到展示將給用于保存藏品的材料帶來的影響。例如,如果丙烯酸粘合劑Acryloid B-72用于修補陶瓷片,高強度的展覽燈光導致的高溫可能引起粘合劑變軟,導致修補部分脫落或者變形。了解展示的藏品將怎樣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是有益的。準許公眾和藏品之間互動的時候,*好隨時檢測環境狀況,并提醒觀眾眼看手勿動。如果可以觸摸,應該把對文物的損害降到*低。同時要考慮藏品被盜的風險。
如果希望做一個非永久性的展示,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應該使用耐久保存的材料,如無酸保存盒加上透明的聚酯薄膜蓋子,確保加上襯墊保護盒子。根據藝術品的條件和操作對他們帶來的風險來進行選擇。例如,在選擇展品的時候,可以選擇耐久的陶瓷而避免選用鐵質的文物,因為這些文物對濕氣特別敏感,如果從嚴格控制的環境中轉移出來很有可能會發生腐蝕的損害。
要在可獲取和保存之間達到妥協,有足夠的預算的話,應該購買加襯墊的帶抽屜的標本柜,既可以保證能夠看到儲存在柜子里面的藏品,有參觀者的時候可以打開柜子,拉開抽屜可以很容易觀看到藏品。柜子里面的抽屜可以通過加襯墊來支撐較大的作品,或者是通過使用加襯墊的無酸盒子來進行間隔,儲存較小的藏品。整個柜子可以使用硅膠保持干燥。通過使用儲存柜來存放需要經常使用的文物,限制盒子移動的頻率來達到保護的目的。
對文物的公開展示會引起藏品的衰化,這并不是一定意味著你要把這些藏品從展覽中撤出來。一些考古學家更加傾向于用另一件保存中的文物來替換衰化的那一件。不幸的是,這種方法增加了收藏整體衰退的風險,并且出現惡性循環。如果支付不起昂貴的保存服務,*好的辦法是繼續在已經造成一些損害的環境中繼續展覽藏品,比把他們移放到儲存空間中,并且把另一件文物拿出來替換,然后整一批文物陸續暴露在危險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小心拿取修復過的文物
對文物造成*大傷害的通常是對文物的拿取。考古文物通常比看上去更加脆弱。把整個挖掘、運輸、保存、修復和展示的過程中的損害降到*低是必須的。處理之前要小心地檢查潛在的脆弱的區域,一個不穩定的部位,如裂縫或者是表面的壓痕通常并不會很明顯,可能被腐蝕產物或者是修補給掩蓋了。因此,在文物的脆弱的表面的標記應該要跟隨文物。
避免抓住文物上的把手或者其他的突出部分來搬動文物,因為這樣做會使接合部位變得脆弱。當拿取那些由幾個部分拼接起來的文物時,一定要每一件單獨移動,不能試圖一次性搬動所有的部分,或者只是拿住文物的頂部。檢查藏品的工作一定要在一個柔軟的平面上進行。
在拿取文物之前,*好移除戒指和其他的首飾,因為這些東西會刮傷柔軟或者敏感的表面。在處理金屬類的藏品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手套(這是出于對文物和操作者本人的保護)。如果沒有手套,*好也不要直接拿取金屬材料的文物,*好還是使用聚乙烯袋子或者棉布來拿取。一些處理過的木材料會引起皮疹,這是由木材的降解產物或微生物滋生引起的,因此*好還是戴上手套。拿取其他的文物要清潔雙手。出于對操作者自身安全的考慮,在拿取任何種類的文物之后都要清潔雙手,因為有一些用于處理文物的材料是有毒的。
在搬動文物之前一定要小心規劃好,減少事故的風險。避免在沒有其他人協助的情況下舉起沉重或者超大的文物,因為這樣不僅會傷害到文物也會傷害操作者自己。當要把文物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必須要使用手推車。樂百美的手推車對于運送大多數的文物來說都是很有用的。確保一件文物是很好支撐好的,在運輸的過程中不會發生位移或者滾動。
在拿取文物的時候應該戴什么手套?
手套在防止對文物的傷害的同時,也能保護操作者的安全。在對文物進行操作的整個過程中,手套應該始終戴在手上,由于存在化學危險,殘余,副產品,或者是廢氣等會傷害操作者。有幾種不同類型的手套,有一次性的和可以反復使用的手套供選擇,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手套。通常拿取沒有污損的考古文物應該使用一次性的乙烯基、橡膠或者丁腈手套。
盡管棉質手套通常被推薦用于處理裝飾性藝術或者社會歷史文物,但是在拿取考古文物的時候使用棉質手套有不利的地方。在拿取光滑的表面的時候棉質手套不夠牢固(比如大的瓷器或者是有光滑表面的玻璃等),而且這些手套很容易被尖銳或者不平的表面鉤住,如大多數的金屬文物和有松脫或者片狀剝落的釉料的瓷器,使用棉質手套會對文物造成傷害。棉質的手套也容易沾上臟污,并且把臟污或者有害物質從一件文物上帶到另一件上。另外,棉質手套也容易沾上手上的油和汗,對文物造成損害。也不要使用棉質手套拿取潮濕的文物,或者帶化學或其他殘余物在表面的文物。這些東西會滲透到手套里面并接觸到皮膚造成傷害。
乙烯基的手套,乳膠手套或者丁腈手套更加平滑,防止劃傷脆弱的藝術品,而且這些手套的使用在抓握光滑表面的時候更牢,因為有很多人對乳膠過敏,有一些地方已經不再使用乳膠手套了。有些人喜歡在在一次性手套如乳膠手套和乙烯基手套里面帶上白色棉質手套,提供更多的保護這樣更加舒服也可以保護皮膚。
大多數的保存用品供應商提供這些手套并且經常提及手套的襯里。這些手套在每一次使用之后要更換并清洗。大多數的一次性乳膠和乙烯基手套可以購買有粉的或者是無粉的。使用粉末*初是為了省力和重復使用。*好還是購買無粉的手套,因為粉末容易污染文物或者藝術品的表面和人的皮膚。
怎樣評估儲存的建筑物空間
建筑是否合適,很是很大程度上要看儲存在里面的藏品的類型。建筑物是抵御導致文物衰化的眾多因素的**道防線。可以測量建筑物對室外環境的緩沖功能。如果建筑物的條件不是太好,但是也可以通過改造達到比較滿意的效果。建筑的改造要先于新的室內控制設備的添置,因為這些設備的安裝是非常昂貴的,如果建筑的方面條件不良,也會造成室內控制設備的能耗加大。
建筑內部的環境監測要在整個建筑的各個部分安裝記錄設備進行記錄。應該在一個年度的每一天都要進行記錄,這樣能夠更好地了解季節性的因素對建筑的影響。在室外的安裝感應器,提供對照的數據,對于建筑的構造的效果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在建筑的改造之后,藏品必須重新組織,*敏感的藏品要放在*為穩定和容易控制的區域,出于建筑中央的空間通常是受天氣的影響*小的。然后在各個不同的區域做出不同的安排,達到節約的效果。而不是在整個建筑內部不加區別地使用控制設備。
對建筑物的條件的評估:
特征 | 好 | 壞 |
地點 | 良好的排水,遮蓋 | 低層,排水不良,暴露,陰暗 |
建筑材料 | 防濕層 良好的隔熱 防水 良好的通風 | 墻壁滲潮 隔熱不良 有縫隙 |
建筑設計(外部) | 斜屋頂,可控制的通風,少窗戶,外部雨水處理良好 | 平屋頂,大天窗,大量窗戶,內部的管道和水槽在收藏室上面 |
建筑設計(內部) | 容易進入,防火墻,規劃環境分區,收藏區(儲藏區和展示區)和非收藏區分開,安全區的區分 | 不容易進入,開放型。缺少內部物理和環境屏障, 空間混合使用 |
建筑環境 | 穩定的相對濕度和溫度:建筑對主要的天氣條件有良好的緩沖作用,和/或環境維護的控制系統運作良好 | 波動或極端的相對濕度和溫度,如:建筑構造的緩沖功能不良,或者環境維護的控制系統不起作用。 |
建筑的維護 | 良好的狀態,預防性的維護和修補維護,事故預防措施就位,定時檢查,快速修理屋頂,水槽及其他基礎設施 | 維護不良,沒有定時檢查或報告程序,缺乏管理控制的程序,缺乏緊急事故預案 |
如何為庫房建立一個干爽的微環境?
創造一個氣候與周圍的環境氣候是不同微環境,或者是小型的區域,對任何形式的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微環境可以在現有的儲存設施內創建出來,為了滿足多種保存的需要,從極端干燥環境(相對濕度低于20%)到潮濕的條件,或者是無氧的儲存。在一個考古學的條件下,*常使用的是干燥的微環境。保存金屬材料的考古文物通常需要達到低于20%的相對濕度。
創建一個干燥的微環境的*簡單的辦法是使用幾個帶夾鏈的聚乙烯袋,一個套一個地密封。首先,在一個帶夾鏈的聚乙烯袋子裝上硅膠粒,聚乙烯袋用竹簽或者回形針等刺穿整個袋子,并且放進硅膠(確保刺穿的洞足夠大可以允許空氣的流通,但是又不會大到使硅膠粒掉出來。把刺穿的裝有硅膠粒的袋子再放到一個更大的無孔的4mil帶夾鏈的裝有文物的聚乙烯袋里面。為了檢測袋子內部的相對濕度,再放一張濕度測試條,可以通過袋子讀取里面的濕度情況。把這樣的雙層袋子放入第三個不帶孔的4mil聚乙烯袋子中,密封上袋子。厚度低于4mil的袋子不夠密封限制外面的潮氣的進入,也不能很好地承受文物的重量。如果文物的尺寸與現有的標準的袋子尺寸不符合,就需要用4mil的聚酯薄膜定做袋子。
另一個創造微環境的方法是使用食品級的聚乙烯或者聚丙烯密封冷藏盒。
檔案庫房綜合智能管理系統
設計原則
本系統嚴格按照“嚴格、合理、可靠、經濟、完善”和“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 要求進行設計,具體原則如下:
? 系統選型高起點:
★ 技術**性:選用國際*新的專業技術與產品;
★ 系統高可靠性:系統的硬件和軟件均采用技術成熟的產品,平均無故障時間均在 20 萬小時以上;
★ 系統運行管理方便:軟件系統中文化,操作方便;
★ 設計架構先進:系統采用真正的 B/S+C/S 架構,業內唯一全程 WEB 支持 的監控平臺
★ 技術支持能力強:承建單位技術實力強,服務完善;
★ 系統集成度高:系統完美整合了設備實時監控、運行狀態、數據查詢、 深度分析、信息告警等等;
★ 系統交互性好:用戶可通過 PC 及移動終端實時查詢系統設備的各種參 數與狀態,掌握主動權;
★ 系統可擴展性能強:模塊化結構有利于擴容與擴展。
★ 高可靠性保證:系統支持雙機/多機熱備方案,特殊應用沒有后顧之憂;
? 投資少: 系統選型具有高性能價格比。
? 建設時間短: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系統的安裝調試。
? 優質的服務:本著“用戶**、服務至上”的原則,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售前、 售后服務。
需求分析:
庫房恒溫恒濕智能控制系統:
★ 溫濕度: _個點,監測庫房內重要區域的溫度、濕度數值及變化情況。
★ 空調: 臺(中央空調需帶遙控功能),監測空調的運行狀態,并可實現遠程開關機啟停控制模式溫度。
★ 除濕加濕一體機:_ 臺,自動設定一體機濕度,并對一體機運行狀態及內部模塊實時監測。
(2)庫房自動防火防盜報警系統:
★ 門禁管理: 道門,采用進門刷卡+出門按按鈕的驗證方式,實現對人員出入情況的管理。
★ 視頻圖像: 路,監視檔案庫房的實時圖像,并進行視頻錄像。
★ 防盜: _ _ 個點紅外探測器,監測檔案庫房人員活動情況。
(3)庫房自動消毒滅菌系統:
★ 臭氧消毒機 _ 臺,監測臭氧消毒機的運行狀態及參數,并可實現遠程開關機啟停控制。
(4)檔案庫房環境監測系統:
★ 漏水監測: 套區域式漏水,米漏水感應繩,監測庫房內除濕一體機以及墻壁四周有無漏水發生。
★ 毒害氣體: _臺,監測庫房內部氣體是否毒氣超標,并聯動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