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天氣條件下,空氣都對人體有害。
在國外的研究中,溫度過低時,人體內一種松果體分泌的松果體激素量也大,使得體內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的濃度相對較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變得抑郁、抑郁。長期在高濕度的地方工作生活,容易患風濕病;濕度過低時會加速蒸發,冷空氣容易帶走人體的水分,刺激皮膚干和鼻腔的干燥,所以冬季干燥強烈的冷空氣入侵時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如果空氣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有效地繁殖和傳播一些細菌和病毒。科學確定,當室內濕度高于65%或低于38%時,病菌繁殖*快,當相對溫度為45%~55%時,病菌死亡較快。
濕度通常與氣溫和氣壓一起作用于人體。技術地震研究表明,適合人體的空氣濕度為:夏季室溫為25℃時,相對溫度控制在40%~50%*為舒適;冬季室溫為18℃時,相對濕度為60%~70%。夏季三伏季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的影響,汗液不易排出,汗液不易揮發,會讓人煩躁、疲憊、食欲不振。冬天有時候濕度太低,空氣太干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根據研究實驗,當氣溫日變化大于3℃,氣壓日變化大于10百帕斯卡,濕度日變化大于10%時,關節炎的患病率會大大增加。
人體的致死高溫指數也與相對濕度密切相關。當溫度和濕度過高到一定極限時,人體的熱量就無法傳導出去,體溫就會升高,這樣人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就很容易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的災害性標準是長江南部氣溫高于38℃,或*高氣溫35℃,濕度高于61%。長江北方地區*高氣溫35℃,或*高氣溫30℃,而相對溫度高于64%。
夏天濕度增大,水汽飽和時,會抑制汗液蒸發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非常悶熱煩躁。冬天靠近地面的時候,熱量傳遞會加快20倍左右,讓人更加凄涼壓抑。骨質疏松癥患者由于發病部位尿酸鹽結晶及周圍軟組織損傷,抗環境刺激能力減弱,不能適應劇烈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重。如果濕度太低,上支氣管黏膜水分流失過多,人會感覺舌頭干燥,甚至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從而誘發感冒。分析還表明,當空氣濕度在90%以上時,26℃會讓人感覺像31℃。干空氣能吸收汗液的速度和人體汗腺產生汗液的速度一樣,讓我們感覺涼爽。但是高濕度的空氣已經充滿了水分,無法再吸收水分,所以汗水不得不堆積在我們的皮膚上,這讓我的體溫不斷升高,同時我的心也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