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注冊城市博物館5535家,年展2.86萬個。“展覽是展廳*根本的產品,策展能力是城市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博物館展覽的發展方向是“走向展覽為王的時代”。隨著博物館的快速發展,**文物數量的增加和展覽內容的深度,越來越多的文物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展覽過程和環境,文物的補救保護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了解和管理文物在展覽過程中的風險,對于降低文物展覽風險,保障文物工作尤為重要。
從2019年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所開始對所有展出的博物館藏品進行文物風險預測,以確保文物的安全展示和航行。然而,細致的工作一再證明,科學完整的文物風險評估很少只靠主觀評價。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可反饋甚至智能的文物展覽風險評估模型。本文擬介紹風險管理與控制學科的理論基礎。借鑒30年來國內外文物風險防控的經驗,參考成熟的模式,以金屬文物收藏為例,梳理分析了展覽的長期風險、風險識別方法、工作流程。
風險是不確定因素對目標的影響,也可以理解為不可抗力或因素導致的事故。風險管理是指為減少不確定因素造成的損失而采取的審慎措施。20世紀50年代美國,美國佐治亞大學哈佛商學院施耐德教授提出了風險控制的概念。此后不斷發展成熟,現已應用到廣泛的層面。文博領域常見的風險控制模型主要有CPRAM模型[7]和ABC模型[8]。加拿大國家自然博物館的RobertWaller于1994年將風險管理理論引入加拿大皇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領域,并結合博物館展覽防控體系的實踐基礎和需求,提出了**個主要適用于城市博物館領域的風險控制模型。風險管控模型在后續的實踐和實驗過程中不斷演進和完善,*終被命名為CPRAM模型。該模型主要應用于加拿大國家自然博物館、(國際文物保存與修復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加拿大皇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等收藏品中珍品的風險防范。此外,StefanMichalski量化風險類別的方法,即ABC法,也得到了ICCROM(國際文物保存與修復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以上兩種方法符合ISO31000(《風險管理原則和指南》)的框架,系統運用十大劣化因子尋找風險:壓力、火災、水、盜竊、化學物質、其他污染物、光線和紫外線(UV/IR)、濕度不當、溫度不當、收藏中缺少圖片(管理疏忽)。
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管理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戶外歷史建筑的保護上,而**文物的管理模式研究尚處于發展初期。雖然近年來我國文博行業在環境等文物保護方面做了令人矚目的研究工作,但這只是文物整體風險管理中靜態數據的一部分,需要對其進行分析處理后才能應用到風險管理系統中,盡可能發揮其作用。
二.風險防范模型簡要說明和風險場景說明的收集和展示
收藏、文物展示和保護項目都是美術館的功能,所以“保管”“展覽”“保護”是收藏風險控制系統中的主要場景組成部分,每一個鏡頭都包括幾個工作流程。隨著大型博物館的快速升溫,文物的展覽風險明顯增加。因此,將展覽的風險作為一個命題來研究,將展覽與展覽的研究進行聚集和整合,共同為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提供依據和準確的指導。
本文擬借鑒加拿大國家自然博物館提出的CPRAM模型來分析和管理藏品的展示風險。模型體系包括以下七個步驟:**步,科學評估的范圍;第二步,將集合分類拆分為基本單元;第三步,風險識別;第四步,風險模型;第五步,風險分類和顯示結果;第六步,制定收藏保存計劃;第七步,通過研究提高一些不確定性評估風險的時效性。
如果收藏和展覽的風險識別過程能夠真正完成,這將是一個徹底改革博物館整體組織的過程。原因在于,在風險預警管理過程中,原本分散的部門必須通過古建筑保護的共同目的或義務,有效協調資源。這種情況需要成本。需要對原有文物管理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進行重大調整,采取完善的制度控制,*終能夠有效解決收藏風險控制的綜合問題。
針對館藏和展覽的風險防范,結合圖書館工作實際,工作人員介紹可以先提出相關風險識別清單,并很快啟動展覽風險預評估,同時加深開發機構各部門對館藏風險管控的認知,完成前三步,為下一步積累經驗。
在CPRAM模型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和現實情況,對正在展出的風險控制體系中的前三個步驟進行了細化和修改,使之更適合文物展覽的風險評估。
確定風險防范的適用范圍。對于**文物展覽中的其他風險分析項目,評估的應用確定為:以展覽為目標的展覽清單上的所有藏品。在其他同類項項中,在此步驟后添加。
將文化收藏品分類并分成許多部分。在這一步中,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材料對整個展覽文物進行分類。一般來說,可分為金屬、陶瓷(陶器、瓷器)、玉器、竹木漆器、油畫、紙、絲織品、壁畫、石文物兩大類。如果是材料匹配的復合文物,可以按照優材大比例、優材易碎/高靈敏的原則進行分組調配。
風險識別.CPRAM風險控制模型對潛在風險(劣化因素)進行了分類和定義,包括水、火、外力、光線和紫外線、溫度不當、濕度不當、盜竊和采集信息失真(管理疏忽)。在模型中,風險也是根據破壞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類的,即罕見和毀滅性災害的風險(**類)、偶發和嚴重風險(第二類)以及緩慢、可持續和輕度風險(第三類)。
此外,每個潛在風險都包含不同的風險場景描述,從而將風險影響從抽象的“水”變為抽象的“漏水,如屋頂漏水、水管故障等對文物的影響”。風險場景描述的特點是個性化和可變的。需要根據不同機構的真實情況進行歸納,并通過數據積累和反饋不斷優化。
在描述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文物的風險場景之前,我們首先梳理了文物的展出過程,然后考慮了每一個鏡頭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從而實現全鏈條、全場景的風險場景描述。文物收藏從長期保存地開始,通過運輸到達存放地,然后在展覽地展出;展覽結束后,展品被移至臨時存放處,*后運回藏品長期存放處。整個藏品流轉過程至少會經歷四個場景的變化,在此期間避免運輸也會為藏品打造一個小包裝場景(囊匣或其他包裝)。這些場景的變化都伴隨著場景中的土壤溫度和濕度的變化。然而,這些變化的積累往往是短期內注意到的,因為缺乏對藏品保護的整體結構,以及對相關因素和場景描述的了解和理解。CPRAM工作系統對風險影響(劣化因素)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藏品展覽風險的框架;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描述了展示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因素。
在對三種不同類型的長期風險的分析中發現,第三類風險特征比其他兩類風險需要更多的日常數據庫,應引起重視和研究。尤其是文物在展覽展示過程中所經歷的微環境參數,這些主要風險的積累,可能是導致文物狀態突變、危及日常展覽展示中文物工作的重要隱患,下面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
風險識別是指通過識別主要風險、影響范圍、事件及其原因和潛在后果等,生成全面的風險清單。在日常展示過程中,補救性保護的主要風險是緩慢性、持續性和溫和性,即第三類。與前兩種風險相比,這部分風險更需要保護工作者和歷史博物館人員的關注和積累。
以青銅器、鐵器、玉器為代表的藏品中的金屬文物大多是展覽作品的“明星”藏品。它們的類型、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很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日常評估方法中發現,專題展覽風險評估是對環境變化處文物病害未來趨勢的判斷。通過“第三大風險”與金屬文物病害的相關性分析,我們可以給出初步的文物病害的未來趨勢,并通過實踐過程的反饋不斷優化和完善數據。
第三類長期風險分類后,可得出第三類風險因素的類型:外部影響、水、生物方面、各種污染物、光和紫外線、溫度和濕度不當,其中,水和濕度不當可合并為一項,以下統稱為濕度不當。金屬文物病害方面,綜合參考行業標準WWT0058-2014《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金屬類文物》中提到的12種病害,分別為殘缺、斷裂、裂紋、變形、分層堆積、孔洞、表面著色物、礦化、晶間腐蝕、其他微生物損傷、含氯腐蝕過程、可溶性鹽表面腐蝕。
在此基礎上,將第三大風險與金屬文物相關疾病內在聯系起來,探討不同大風險對館藏金屬文物疾病的風險影響。首先,第三類展覽的主要風險與包括金屬文物在內的12種疾病清單成對對應,潛在風險作用于各類疾病的后果分為四個等級(表4)。根據前期評估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權威數據,初步構建了第三類潛在風險對金屬病害的作用規律,從而在評估對象中選出*應關注的金屬文物病害和*應積累記錄的潛在風險數據。
基于以上分析,假設在頻繁參展的過程中,*及時的病害應該是點蝕、可溶性鹽的表面腐蝕、其他微生物病害和含氯腐蝕性物質,因為這些病害在參展過程中對環境變化較為敏感。但理想的展示環境的濕度、溫度、外部影響等劣化因素,是金屬文物理想展示環境需要觀察的風險。
是的,文物病害和重大風險程度不同,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會相應變化。本研究只能為評估專家提供潛在風險下文物病害未來趨勢的對比,不考慮程度因素。此舉旨在讓評估師能夠專注于對環境變化更敏感的疾病,讓評估師在大量采集疾病信息和環保信息包圍的困境中,快速發現疾病與環境之間的邏輯關系,更高效、高效地完成組織評估。
但在業務工作中,仍需進一步考慮環境因素和疾病程度,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展會,提出參展意見。
以借給某濱海歷史博物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5件金屬文物為例,簡要介紹了說明文物展前的風險預測過程。首先要根據展會總部所在地提供的報表數據進行統計和記錄,判斷展會環境;其次;初步的對每件文物進行病害描述和程度判斷。*后進行相關分析。示例描述如下。
展覽背景和環境:在中國內陸,夏季展覽從7月到9月持續3個月。城市博物館位于海邊。展廳溫度25±2℃,展廳濕度60%±5%RH,光源為LED光源,照度約260lx,暫無氣象條件各種微生物數據。交通:陸運;袋子:里面沒有酸性紙和泡沫支架,外面是粉末包裹的木箱,沒有相關有害物質的檢測結果。
文物:展出的5件金屬文物中,青銅器3件,鑲嵌寶石2件。其中青銅A來自捐贈,是積分。胸腹部底部覆蓋有兩張不干膠貼紙,標簽下方有明顯的淺綠色鐵銹,已經部分破了打印紙。青銅器B的來源是考古發掘,完好無損,略有變形。表面有大量未清除的松散鐵銹,混有大量泥土。銹層中有白色結晶鹽類物質,采摘放置時有明顯銹渣脫落。青銅器C的來源是捐贈;它相對完整;部分被表面彩色結覆蓋;有3個表面孔洞;小直徑;和一個內部裂紋的修復標記;貫穿物體。銅鎏金D來源為捐贈,器物上部缺失,鎏金層脫落嚴重;寶石鑲嵌E來自表盤十字,比較完整,表面有3個點蝕,范圍小。
基于以上兩個統計,可以快速鎖定某一需要關注的疾病的潛在風險,并結合對方提供的環保信息,列出該文物在展覽中需要采取的風險和措施。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從對青銅A現狀的描述可以看出,標簽下生長的鐵銹很可能是含氯的鐵銹,標簽已經被頂起,由此判斷標簽底部的鐵銹已經比較嚴重。從表2可以看出,需要重點觀察展會現場的濕度和化學污染物。這個地方的濕度已經超過了金屬文物的國家標準,由于地處沿海地區,空氣中的氯含量普遍高于內陸。比如展廳的溫濕度較弱,陳列柜或靠近大門的展廳氣密性較弱,都會進一步發展這種器物中的含氯鐵銹。所以原則上展廳要有足夠的濕度控制措施才可以展出。
青銅器的常見病害涉及到另一種對濕度敏感的病害,即鹽溶腐蝕的過程,而這種酸堿物質往往存在于文物表面的土壤結皮中。可溶性鹽在溫度和濕度變化過程中,體積會發生劇烈變化,使堆積層更加疏松甚至脫落。類似于上面提到的青銅A的情況,需要合理控制展廳的環境,增加局部的濕度控制措施,才能進行展覽。
青銅器涉及的病害有孔洞、表面色結、修補裂紋等。這種情況下需要判斷裂縫的修補處是否仍然牢固,修補工程的材料是否容易老化。如果沒有這種情況,可以展出,只需要在運輸過程中多注意修理好的零件。
但仍需注意缺陷零件的形狀和機械狀態是否會因受力不當而引起新的斷裂、裂紋、變形、殘缺等二次病害,請注意運輸和包裝。
寶石鑲嵌的病害是點蝕,比較輕微,但晶間腐蝕往往是含氯腐蝕產物引起的。如果沒有機會,可以做進一步的科學判斷,但展廳和交通環節的濕度范圍仍需加大。
有鑒于此,將其送往沿海博物館展覽,可能成為原發病的第二次爆發,破壞其原有的穩定性。展覽時,必須嚴格控制所在惡劣區域的濕度,除濕,并嚴格記錄相關濕度數據。運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外力的影響,妥善包裝,并提前告知修復區域的相關展商,以便實時觀察物體的穩定性。
以上是文物收藏展風險評估的一般流程,在倉庫現場進行。如果有一些現場無法確定的因素,如點蝕和結晶鹽的成分以及有害鐵銹的判斷等。,需要進一步采樣,這里暫時不討論。
結論
專題展覽的風險理解管理實際上是一種預防和保護的落地策略,可以平衡原本模糊的邊界,找到一個科學的管理和可視化的平臺。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智能算法的積累。在博物館熱持續發酵的時代,眾多文物的頻繁展出或許能獲得大量的數據來源。在收集早期評估信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要總結具體文物與相關因素協同作用的邏輯基礎,總結大量前人相關的前沿研究。其次,在程序指令工作過程中,提供更多個人需要的信息,避免復雜冗長的無效信息。*后,需要各個領域的很多專家進行合作,取長補短。*終能夠設立風險管理系統并有效運作,不斷提高大型博物館從業人員的文化保護意識,使館藏博物館的風險體系更好、更完善。
通過對館藏金屬文物展風險識別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定義:
展出文物*重要的在于展覽風險的防范和管理。在日常風險管理中,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風險,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模式;CPRA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需要展廳內不同部門的配合。
在館藏金屬文物中,展覽風險防范過程中*重要的病害包括晶間腐蝕、可溶性鹽表面腐蝕、微生物病害和含氯酸堿物質。在金屬文物精致老化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累積的劣化因子*新數據包括:展覽周期、展廳溫濕度控制數據、展廳內污染氣體、細菌、真菌因運輸等過程產生的振動/震動數據。在實踐中,也要積極研究疾病的程度及相關因素。